如果你的部下「腦子一片空白」,那可就麻煩了。
我可以贈送別人口罩嗎? 願意無條件把自己的物品贈送給他人,是種行善助人的大愛展現,特別是在危急時贈送珍貴物資,應該值得嘉許。所稱「不得買賣」,則包括不得將藥物供應非藥局、非藥商及非醫療機構(藥事法施行細則第33條前段)。
此外,針對藥商贈送醫療器材,衛福部亦有函釋指出「有關醫療器材之贈送,如係合法之醫療器材販賣業者以行銷推廣為目的,於登記處所將已核准之醫療器材無償提供民眾,在未影響消費者健康安全,且非提供不良醫療器材、違法產品、僅供專業人員操作或需經醫事人員指示評估之醫療器材之前提下,尚無違反藥事法規定」,而放寬了醫療器材可作為行銷活動之贈品用途。但若屬於「醫療用」口罩,應當屬於《藥事法》第13條規定用於直接預防人類疾病,且非以藥理、免疫或代謝方法作用於人體,以達成其主要功能之物品,而為「醫療器材」。故贈送符合規定的「醫療用」口罩,需具備「藥商」資格,且不得供應藥局、藥商或醫療機構以外之對象。再者,《藥事法》第55條、《藥物樣品贈品管理辦法》第3、4條也規定,「藥商」若要贈送「醫療用」口罩,須事前填具申請書,詳列品名、製造廠名、產地、規格或包裝形態及數量,敘明申請理由及用途,向中央衛生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且贈送對象也限於各級衛生醫療機構、醫院診所或救濟機構作為慈善事業使用。) 隨著中國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擴大,轉瞬牽動全球局勢演變,中央流行疫情中心為確保我國口罩供應無虞,日前宣告管制口罩出口一個月,除造成一波搶購潮外,也意外引起不少人道與政治爭議。
(更新:衛福部食藥署於2021年4月13日發函,指「贈送經查驗登記核准之合法醫用口罩,且未變更該產品原廠之包裝標示,則尚無涉違反藥事法規定」,且「如欲贈送國內已領有醫療器材許可證之醫用口罩作為宣導用途......毋須向本署提出申請核備」。法律雖然嚴苛,惟該規定旨在於落實檢覈機制,俾免助長藥物及醫療器材濫用,進而危害國民健康,應具重要之公共利益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長鄭銀敬今日稍早表示,第31例武漢肺炎確診病患曾造訪的新天地大邱教會出現「超級傳播」情形,目前決定對教會展開全面檢查和追蹤。
報導指出,第31例婦人發病後不聽醫生規勸,拒絕轉院接受新冠病毒檢測,住院期間多次前往公共場所,包括到新天地教會禮拜。目前新加坡84例、香港65例、日本境內傳染70例(不含鑽石公主號621例、武漢撤僑包機14例)。另一名則是居住在首爾市城東區的77歲韓國男性,沒有海外旅行史,也未曾接觸其他病例。根據《韓聯社》、《KBS新聞》、《京鄉新聞》等媒體報導,韓國各地已有6家醫院因武漢肺炎疫情而暫停或關閉急診室,包含在大邱和慶尚北道的釜山海雲台白醫院、慶北大學醫院、啟明大學東山醫療院、大邱嶺南醫院、大邱加圖立醫院,以及首爾的漢陽大學醫院。
(以下內容原刊於2020/2/19 11:58) 原標題:韓國武漢肺炎進入新局面:一日暴增15例,其中一例接觸已超過千人 韓國今(19)日通報出現15例新增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感染病例,累計確診病例達46例,其中有13例出現在大邱和慶北地區,都與一間教會的聚會有關。鄭銀敬說,在一個空間出現包括第31例在內的11名確診患者可謂「超級傳播」,也暗示著這一個場所出現大規模感染,但究竟誰是感染源、經由何種途徑擴散蔓延,仍需經過調查。
《韓聯社》報導,韓國政府今日表示,武漢肺炎的疫情進入社區傳播階段。其中23名與大邱新天地教會的61歲女性(第31例)有關。另一方面,首爾也新增1起病例,患者曾前往鐘路區一家耳鼻喉科診所。韓國目前已成為目前中國以外,境內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
18日婦人確診後,新天地教會在官網宣布,即日起暫時關閉教會。《韓聯社》報導,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上午表示,新增15例中,有13例發生在大邱市和慶尚北道地區,其中11例曾與此前確診的第31例患者接觸,當中有10人是透過教堂,1人是醫院接觸者。核稿:黃筱歡) 《韓聯社》報導,韓國「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病例再度增加,自今(20)日早上防疫當局記者會宣布的82例確診後,再添22例,全國累計104例,且境內出現首起死亡個案。這家診所與南韓政府首爾中央廳舍的韓光幼稚園僅相距380公尺,且患者確診當天有該幼稚園學童前往就診。
當局19日宣布,將對當天在場的所有人員展開疫調,目前約有90人出現身體不適狀況,已經採樣進行篩檢。園方緊急宣布,20至26日間暫時封閉。
據報導,當天大邱新天地教會有多達1001人參加禮拜。另外有1例確診患者身分為是海軍士兵,韓國軍方正在調查其行跡,就接觸範圍發佈隔離通知,這名士兵在濟州服役,在休假返回大邱時,不幸遭到感染。
而隨著確診病例的暴增,位於大邱的慶北大學醫院和啟明大學東山醫療院等醫療機構急診室紛紛關閉。《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報導,在韓國新增的15名病患中,有14名患者和第31例病患都曾在大邱的新天地教堂聚會,而另1名患者則是一家漢方醫院的醫療人員。《自由時報》報導,韓國死亡首例年紀60多歲,為大邱慶北大學醫院群聚感染相關案例,詳細死因仍在調查中。南韓政府上午宣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已經脫離防疫網控制,進入社區傳播階段。《風傳媒》報導,位於大邱的慶北大學醫院表示,院內有患者被檢查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陽性,18日晚間院長親自下令封鎖急診室。該2例患者目前已轉入定點醫院接受隔離治療。
(以下內容原刊於 2020/2/20 11:20) 原標題:韓國24小時內新增確診「武漢肺炎」51例,宣布進入「社區傳播」階段 韓國今(20)日通報「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再新增31例確診案例,全國累計感染人數已來到82例。其他地區發生的2例確診病例中,一例是11歲的女童,其父母此前已先後確診,在居家隔離中出現疑似症狀並接受檢測後結果呈陽性,也是韓國首例的兒童感染病例。
《中央社》報導,據南韓媒體《YTN》報導,南韓確診19日晚間增加31名,共計82名。根據韓國疾管局數字,昨日24小時內就增加確診51例
這幾年來,有一個逐漸引起討論的議題是:這種全球食物體系的發展,和飲食健康之間有什麼關聯?有一些比較為人所知的例子,例如,有些學者認為,速食文化的跨國擴張,促使許多國家的人們開始產生肥胖的問題。起先,稻米都是用糙米或者稻穀的形式運送出口,但是隨著稻米出口貿易規模越來越大,一些在東南亞港口地區(例如現今越南胡志明市)的大糧商開始從美國和歐洲引進機械化的碾米設備,這些機械可以直接將稻殼碾成白米,大幅降低了生產白米的勞力成本。
就經濟考量而言,這是合理的選擇,但是卻也帶來一些意料不到的效應,尤其是白米飲食增加,和腳氣病(維生素 B1 缺乏)的大規模出現。然而,對年紀較輕的族群而言,糙米代表的卻是一種健康食物,因為糙米含有膳食纖維和各種營養素,也比較不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這種將糙米視為健康食物的看法,這幾年來也出現在菲律賓,尤其從 2013 年開始,菲律賓政府展開了一波全國性的糙米飲食推廣運動,鼓勵消費者少吃白米、多吃糙米,並且列出糙米飲食的三大好處 —— 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好、可以提高國家的糧食自給率、也讓農民有更好的收入。1880年代白米飲食的興起,在亞太地區各國都引起了腳氣病(beri-beri)的盛行,不過每個國家腳氣病爆發的歷史不一。
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裡,有許多學者在研究全球化的浮現、軌跡、規模和其帶來的影響,其中,「食物」是一個常被關注的議題,因為就歷史的角度來看,「食物」是最早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之一。事實上,在糙米的消失與重新出現之間,有很長的一段故事。
最終,對於腳氣病病因的研究促使了維生素B1的發現,營養學史上,這也是第一種被分離出來的營養素,開展了營養學研究的新紀元。這些討論通常聚焦在比較當代的狀況,但是,食物全球化的歷史代表了跨國貿易和飲食健康的關係,可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早就出現,菲律賓「糙米飲食」的變遷就提供了這樣一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跨國食物體系和飲食健康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如何相互影響。
霍亂爆發之後,許多都市地區的人民不敢亂吃食物,只以白米維生,因此促使腳氣病的流行。同時,白米對於跨境貿易有很多好處,相同重量下白米的體積比較小,也比較容易儲存,不容易在運送過程中發霉。
在菲律賓,第一次腳氣病大規模爆發是在1882年,接續著當時的霍亂大流行。同時,再從鄰近國家(主要是越南)進口稻米。換句話說,全球食物體系規則的改變(提倡自由貿易)造成亞太地區跨境稻米交易的增加,促使某些社會族群開始從糙米轉向白米飲食,導致腳氣病的大規模發生,並間接成就了現代營養學的突破。整體而言,在菲律賓比較容易得到腳氣病的社會群體包括監獄裡的犯人、住在都市地區的底層階級、小孩、從霍亂疾病中復原的病人等等。
另一類研究關注飲食和相關文化的跨國傳播及其產生的意義,例如日本料理的全球擴散,或者移民為台灣帶來的新料理等。食物全球化的討論概括來說可以分成兩類,一類關注跨國的食物生產體系,例如某些國家為何生產特定作物,或者哪些因素影響了食物的進口和出口。
或者相反方向的研究,討論一些「號稱特別具有營養價值的動植物」的流行,會如何影響了生產這些作物的國家和當地農民。文:江順楠/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UC Santa Cruz)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前言 在台灣,糙米有兩種形象,對一些老一輩的人而言,糙米是貧窮、買不起白米的人才吃的米,因為在白米得以大量生產之前,糙米是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主食。
1870年代起,菲律賓也開始進口白米,與此同時,菲律賓本地的糧商也接續引進機械化設備,讓白米在菲律賓都市地區 — 尤其是當時的馬尼拉—格外普及。從1880年代到1930年代,現代營養學和生物醫學也都剛剛興起,來自歐洲或者美國的相關學者花了許多力氣試圖找尋腳氣病的病因,當時佔領菲律賓的美國政府甚至組織了國際會議,邀請來自亞太地區不同殖民地的學者一起集思廣益。